徽州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保障“徽”常有爱
和谐之道,民生为先。徽州区民政局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强化救助服务机制,统筹整合保障资源,织密救助兜底保障网,打造保障民生“加强版”。
增福祉、保民生,绘就社会救助“同心圆”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依托社会救助服务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推动资源、服务、保障向基层下沉,做实村社、做强网格,全面摸排特殊困难群体,落实救助帮扶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全区基层治理专业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同时,立足社区,充分调动“五社”力量,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议事协商,确定需要解决的居民群众身边的难点、痛点问题,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困难帮扶共同体,形成高效、快速、灵敏的基层运转机制。二是精准服务保障。针对因救助信息不对称、救助资源未及时共享造成的错救、救助不合理、群众多跑路等问题,深入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通过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与财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应急、医保、乡村振兴、残联、公安、金融等部门居民收入财产信息共享,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更加有效的识别和瞄准社会救助对象,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三是统筹形成合力。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方式,提升困难群众服务质量。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救助。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及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促改革、求创新,拓展养老服务“坐标系”
一是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持续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效益,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133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5张。加快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探访工作,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将经济困难的孤寡老人分类纳入社会救助。二是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坚持“想老年人所想、供老年人所需”,综合考虑区内老年人口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用房、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有机整合,全力打造徽州特色助餐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运营17个老年助餐点,用心解决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三是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申请8000万元专项债建设“黄山市徽州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包括“黄山市桐鹤养护院(暨失能照护中心)项目”、“徽州区乡镇敬老院(养护院)提升改造项目”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三个子项目,每个乡镇均有养老建设项目覆盖。引进浙江杭州优秀养老企业—钱江养老服务公司入驻养老机构,实行“1+6”养护院公建民营管理服务,进行专业化养老团队运营,基本形成区、乡特困供养、养老服务设施相衔接,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同时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强监管、抓落实,辐射安全管理“正投影”
一是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督促养老服务机构全面落实火灾风险隐患“自知、自查、自改”和公示承诺制度,加强对火灾形势分析研判,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应急演练,找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二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加强食品供应和加工全过程管理,做好食品留样,丰富老人餐桌的同时确保老人“舌尖上的安全”。注意用药安全,严格药品采购渠道管理,严格药品储存有关要求,及时处置过期药品。三是强化民政专项资金监管。完善民政资金使用、监管各项制度,坚持“专款专用、阳光运行、社会化发放”原则,进一步促进民政惠民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民政专项资金安全有序运行。1-5月发放城乡低保金11621人次534.2953万元;特困供养金1279人次119.11万元;临时救助37人13.42万元;启动物价补贴1次,发放资金2611人次7.833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79人43.23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99人43.85万元。积极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返乡,救助21人次0.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