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黄山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2021年11月30日,黄山市民政局和黄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了《黄山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黄民办〔2021〕15号),现解读如下:
解读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赵士德教授认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壮举,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将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全面部署。为确保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摆脱贫困的县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完成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这3项重点任务,逐步实现由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分层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坚持开发式帮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勤劳奋斗开创美好生活。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要织密兜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解读二:深入贯彻落实儿童福利保障制度,“适度普惠”引领儿童福利迈进新阶段。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赵士德教授认为: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 “儿童与福利”领域设立了新的目标和策略措施,明确了基本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这个核心。我国儿童福利必将实现跃升性质变,并将继续推动我国儿童福利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水平,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为儿童福利提供制度保障,解决儿童福利不平衡不充分与广大儿童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颁布,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和有效贯彻实施下,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更为广泛惠及同在蓝天下的所有儿童及其家庭。
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强化父母的第一监护责任,加强家庭监护服务和监督。赵士德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对未成年人承担监护职责,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关键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因素。从情感上来说,未成年人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是监护人,监护人对其兴趣爱好的引导、身心健康的照顾都是其他角色无法替代的。无论是情感上还是法律上,监护人对未成年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承担第一监护责任。另外,还要加强家庭监护服务和监督,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指导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开展活动,督促村(居)委会建立随访制度,对问题家庭进行监护干预,提升家庭抚养和教育能力。
解读三:科学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协同”、“纵深”是关键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赵士德教授认为:
虽然国家相继实施了“二孩”“三孩”政策,但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生育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预计“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出生人口总数还将保持惯性降低,人口的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并存。养老服务工作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民政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此,在黄山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中,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专章部署。
要求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潜能、提升养老服务监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要求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持续改善养老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有效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2022年底前每个区县至少建有1所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到2025年,力争培养培训3700人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力争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均有1名社会工作者。
解读四:构建特色鲜明、服务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书写好黄山文章。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赵士德教授认为: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把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变到社会治理的思路上来,强调各方参与和民主协商。要从总体上实现转变就要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于是有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治理思想。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在国家层面进行改革和推进的总规划。但是,任何国家行动都要落实到基层,都要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实现,而基层又是国家治理的薄弱环节,《黄山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转变执政理念,推进社会参与,加快构建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格局,建立健全“三治融合”基层社区治理机制,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我认为这个定位是十分正确和准确的,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服务格局应该是多主体力量、多群体对象、多层次内容、高质量要求。多主体力量,《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完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机制,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清单”,此外还有群众互助服务、自我服务等,这意味着在基层社会服务中,要注重多元主体合作提供服务,在这个多主体合作的框架中,社工承担了重要的专业中介角色,要引导专业社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多群体对象,这是指社会服务主要关注群体性的需求,如经济困难群众、孤老人群、残疾人群以及儿童群体等。多层次内容,这是指《发展规划》提及的社区服务体系应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特定人群的关爱服务、公共卫生保障服务,覆盖了从兜底保障到促进群众生活便利、保障公共健康的多层次内容。高质量要求,《发展规划》提出的“打造农村社区建设品牌”“管理精细”“创优服务品牌”等,都是指不仅要有服务投入,而且要注意服务投入方式的精细化、标准化,从而追求有效的服务结果。
解读五:社会组织发展将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更加多姿多彩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赵士德教授发现:
《黄山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意见》规划中有一处提到:“指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加大社会组织人才培训力度”。
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围绕强能力健体系,突出培育创新,推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扩大内需和应对外部冲击等方面积极作用,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提高行政区划设置水平、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解读六:殡葬事业改革有力、有位、有为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省级教学名师,赵士德教授认为:
《黄山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意见》规划中有一处提到:“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完善殡葬政策法规体系,优化殡葬服务资源布局,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殡葬服务体系”。
“十四五”时期,黄山市殡葬改革事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更好服务于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建设具有特色的惠民殡葬、绿色殡葬、文明殡葬、法治殡葬、智慧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