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负责同志解读】《黄山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
关于《黄山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震新作如下解读。
问:请谈谈《规划》出台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
答:黄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0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4.1%,比全国18.7%、全省18.79%分别高出5.4和5.31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周岁、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36.9万人和28.7万人。伴随高龄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比例不断提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量和质的需求都将持续增长,对于专业化照护服务的需求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优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尚不充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亟需优化,老旧城区养老服务设施限期配建困难较大,三级中心建后运营效益尚未完全发挥;城乡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养老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机制丞需改革;服务质量仍需持续改善,养老服务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据此,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安徽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以及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起草本《发展规划》。
问:请问《规划》起草的意义和总体考虑有哪些?
答:党中央、国务院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的目标指向。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沪苏浙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全面对接,有利于借鉴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发挥我市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为我市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总量将再上新台阶,为我市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好手段,将对养老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推动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问:请介绍《规划》起草过程
答:3月上旬,我局牵头起草了《黄山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3月下旬,广泛征求了市财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市直单位和各区县民政部门意见,并结合各方面意见进行修改完善。4月上旬,就部分未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的市直单位再次电话征求了意见建议。4月中旬,经市民政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后,最终形成了《黄山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正式稿)。
问:《规划》主要内容有哪几部分?
答:《规划》分为四个部分、1个指标专栏、9个重大项目专栏。《规划》第一部分从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设施不断加强、服务供给加快升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等方面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十四五”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规划》第二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规划》第三部分紧紧围绕促进我市养老服务量质齐升,提出9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强化兜底养老服务保障,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体系、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探访机制、推动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强化公办养老机构保障作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等6项任务。二是扩大普惠养老覆盖面,提出支持各类主体参与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等2项任务。三是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出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优化三级中心运营机制、支持专业化机构进社区、进家庭等5项任务。四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提出丰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促进康养融合发展、强化老年人疫情防控等5项任务。五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出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等4项任务。六是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提出推进互联网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养老便民服务、打造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等3项任务。七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出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老年消费市场、打造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等5项任务。八是增强养老服务要素支撑,提出完善用地支持政策、优化存量设施利用机制、强化空间规划保障、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推动税费优惠举措落地、积极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8项任务。九是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提出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风险监测和防控、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等4项措施。《规划》以专栏形式提出实施9项重大工程项目。《规划》第四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协调、共享数据资源、落实评估考核等保障措施。
问:政策亮点有哪些?
答:一是扩大普惠养老覆盖面。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提出坚持应改尽改、能转则转,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主要转型为医养结合、社区嵌入等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2023年底前,全市力争打造1个转型示范项目。二是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支持专业化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提出2025年底前全市力争打造5家左右示范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同时提出了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2023年底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三是推进医养康养有机结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明确提出实施优质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目标任务,即2025年底前创建不少于6个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四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提出2022年底前建成14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同时,推进农村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全市覆盖率不低于50%。五是在“互联网+养老服务”提升工程方面,明确指出2025年,每个区县至少建设2家智慧养老机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比例达到50%。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兼具数据汇集、供需链接、监督管理、为老服务等功能,横向对接、纵向贯通的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六是在养老产业培育工程方面,提出到2025年,力争打造1-2个面向长三角的康养产业带、康养小镇和旅居健康养老基地,力争建设或打造1个养老服务业发展园区(基地)。
问:规划出台后,如何更好地推动落实?
答:下一步主要做好《规划》的宣传贯彻及实施工作,通过在政府网站公布内容及政策解读、民生工程宣传等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进一步配齐配强基层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强基层养老服务工作力量。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养老服务顾问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对接服务。推动制定养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三种路径协同发展,确保全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